[10-20 18:24:50] 来源:http://www.67xuexi.com 写作模板 阅读:85254次
《华盛顿邮报》给我们的启示,是说我们的政策、我们的改革都要逐步将民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民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进入创新的高潮、创业的高潮,这就是中国真正的希望所在。
吴敬琏:改革要聚人气需在7方面发力
根据“问题导向”原则,对于现有体制在哪些方面需要进行改革,社会上已经取得基本共识。然而,目前面临的体制性问题很多,需要进行的改革千头万绪,决不能事无巨细,四面出击。这样,就必须通过认真研究筛选出一组相互关系密切、又具有关键性的改革项目,形成所谓“最小一揽子”的总体改革方案。
“最小一揽子”总体改革方案由一项核心改革和四项配套改革组成。核心改革即建设竞争性市场体系。四项配套改革应包括财税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国有经济改革。
为聚集人气而进行的7大先期改革包括:1、重启和推进过去停顿或放慢了的改革项目;2、保质保量地实现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并随时向公众报告工作进度;3、启动一批大众热切期待的改革项目。将空气质量、全体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低收入阶层住房状况等大众反映强烈的指标列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要求;4、实施系统性改革,需要总需求和总供给比较协调的宏观经济环境;5、党中央和国务院率先垂范,践行“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原则;6、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托贷款,城投债等进行清理和整顿,实现社会融资的规范化、透明化,防止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和债务危机;7、用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出售地方政府资产降低地方融资平台过高的负债率等方式,降低它们的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防止发生衰退风险。
张维迎:不要指望顶层设计
我们的改革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自此之后,这个体制形成了一个惯例,就是每个三中全会总要出点新东西。客观上,一中全会是安排党内领导人,二中全会是安排每届政府的领导人,人事问题忙完了,就到三中全会了,三中全会才能够开始真正的工作布局。我相信三中全会可能会出现一些经济改革方面的说法,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不大可能有实质性的新说法。
改革就是在边际上不断地磨,得寸进尺地不断地往前拱。我们现在有一种思路认为,改革必须从一个整体的顶层设计来解决问题,这是不现实的,你不要指望操作当中有一个完整的设计,这是不可能的。
改革首先要做起来,做起来有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前进。我们现在的心态是害怕犯错误,谁也不愿意冒险,没有顶层设计就不改革,比如金融体制改革就是这种情况。这种心态我打一个比方,就像妇女怀孕,怀孕了可能会面临怎么保胎的问题,但你应该是先怀孕了再想着保胎的事情,不能说因为我现在还没研究好怎么保胎,所以千万不能怀孕。所有的问题一定是在过程中解决的。所有的改革都是这样。
周其仁:改革的力量不会停
什么叫改革?改革是把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合法化。
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可能由于这个那个就会憋死,但合法化很难,这就涉及意识形态、过去的观念、既得利益,怎么妥协,怎么形成新的共识,这是难点。而我们这些年这个变量是滞后的。
我相信改革的力量不会停。因为在开放的环境下,全球的技术变动的冲击非常大,现在不是关起门来成本收益很稳定的年代。我不相信变革的力量会减弱,但合法化的动力是弱了,求稳的思想这些年大了,所以躲事情。而已经上了门的事情其实是机会啊。所以为什么叫“红利”呢?就是说改革跟投资一样,你不投将来就没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