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21:05:23] 来源:http://www.67xuexi.com 高三历史教案 阅读:850次
【考点测试】
考点一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1.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①背景:必要性—— 失败,建立全国性组织十分必要。可能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不断出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
②建立:时间地点—— 年,日本 ;机关刊物——《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 政党。
(2)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
①内容:民族主义——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任务是 ,这是民族革命,它是三民主义的 ;民权主义——纲领是“创立民国”,主要任务是 ,这是政治革命,它是三民主义的 ;民生主义——纲领是“平均地权”,主要任务是 ,这是社会革命,它是三民主义的 。
②评价:进步——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经济政治利益要求,独立民主共同愿 望,推动革命运动发展。局限——没有明确 ,没有彻底 ,反帝反封难成。
2.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1)原因:同盟会成立后,康、梁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 的反动统治。
(2)内容:要不要 、要不要 、要不要 。
(3)实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关于 和 之争。
(4)影响:使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 次思想解放潮流。
3.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奋斗目标: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 。
(2)武装起义:①1906年,同盟会影响下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是 ;②1907年,浙皖起义;③1907年, 起义;④1911年,同盟会领导下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广州 。
考点二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政府的“新政”
①目的: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
②内容: 、 、 等。
③结果: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因加重对人民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①目的: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
②步骤:1905年,清政府派 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清政府下诏“ ”; 1908年,颁布《 》,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 ,它实际上是“皇族内阁”。
③结果:“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2.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成立
(1)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阶级基础:武汉地区资本主义发展快,资产阶级力量大,出现 ,成为革命党骨干。②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早,掠夺压榨难生存,人民 涨。③准备充分:革命党人的长期准备, 、 宣传组织。④时机有利:四川 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⑤主动精神:湖北 中革命党人的主动革命精神。
(2)起义经过(略)
(3)湖北军政府: 任都督,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中华民国”。性质:革命派、旧官僚和 联合建立的革命政权。
(4)革命形势:
①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不利: 和 投机革命,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考点三 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严守中立”
原因:革命力量迅猛发展, 难以阻止革命。
实质:积极扶植新的 作为列强继续统治中国的工具。
结果: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
(2)“南北议和”
双方代表:南方 代表革命政府,北方 代表清政府。
实质:革命势力向反动势力妥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