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第十一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摘要:2.目的: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3.内容:分析中日特点,驳斥两种论调,预见战争持久,指出正确道路。4.意义:(1)它是马列原理同中国抗战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战略纲领;(2)它驳斥了不利于抗战的论调,对坚定信心、争取胜利,有极大的动员和指导作用。(2)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日本把军事进攻的重点指向敌后战场,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国民政府由抗战初的积极抗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与敌伪顽强斗争。(3)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从1945年8月初到9月初。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日本法西斯由最后挣扎到无条件投降。国共两党就中国命运展开了新的斗争。二.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一)汪精卫建立伪政权(以华制华)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标志: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2)原因:①日本:战线太长力量不足;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②中国:中国人民还需长期斗争才能取胜。2.日本改变侵华方针:(1)原因:抗战相持阶段到来(“速战速决”计划改
第十一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标签: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67xuexi.com
2.目的:
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3.内容:
分析中日特点,驳斥两种论调,预见战争持久,指出正确道路。
4.意义:
(1)它是马列原理同中国抗战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战略纲领;
(2)它驳斥了不利于抗战的论调,对坚定信心、争取胜利,有极大的动员和指导作用。
(2)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日本把军事进攻的重点指向敌后战场,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国民政府由抗战初的积极抗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与敌伪顽强斗争。
(3)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从1945年8月初到9月初。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日本法西斯由最后挣扎到无条件投降。国共两党就中国命运展开了新的斗争。
二.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汪精卫建立伪政权(以华制华)
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标志: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
(2)原因:
①日本:战线太长力量不足;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
②中国:中国人民还需长期斗争才能取胜。
2.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1)原因:抗战相持阶段到来(“速战速决”计划改变,陷入长期战争泥潭)。
(2)方针: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3)影响:(属课外补充,简述)
①日本诱降;(“近卫三原则”)         ②英美劝降;(推动日本进攻苏联)
③国民党内部分裂;(蒋、汪之间)     ④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日军扫荡;国军封锁)
3.汪伪政权建立:
(1)时间、地点:1940年3月,南京
(2)性质: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二)野蛮的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1.总方针:把沦陷区经济变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2.主要方式:
(1)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2)工矿交通:推行“统制事业”;(统一控制)(日本公司专营,满足战争需要)
(3)金融:抢战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
(三)推行奴化教育
1.内容:
(1)学校教育:加大初等教育比重;消磨民族反抗意志。
(2)社会教育:进行反动宣传,查禁进步书籍。
2.目的(特点或实质):实现民族同化。(象日本人一样效忠天皇)
(四)残暴统治与人民反抗
1.残暴统治: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  (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
2.人民反抗:组织领导(中共);斗争形式(工人罢工,农民暴动)
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标志: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时间:1939年初)
(1)背景:武汉失守以后,国民党领导集团反共投降倾向日益滋长。
(2)内容: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3)影响:
①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积极抗日到积极反共)
②不久,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冬至1940年春;所谓“抗战到底”)
2.后果: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实质:两面政策——在抗日和反共问题上两面飘摇。
(2)两面政策的原因:日本政治诱降——蒋想投降;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未变——不放弃抗日;蒋的阶级本质——蒋要反共;中共力量可以利用来抗日——不敢彻底决裂。
(3)两面政策的恶果:①削弱、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使国民政府处在十分孤立的地位;③导致正面战场大溃败的局面;④埋下了国民党败亡的伏笔。
3.斗争:中共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1)提出斗争方针:在顽固派军事进攻前,提出“三坚持三反对”,继续争取维持合作,巩固扩大统一战线。
(2)进行坚决回击:面对顽固派的军事进攻,中共领导抗日军民坚持回击,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二)皖南事变    (时间:1941年初;    地点:安徽南部茂林地区)
1.背景:
(1)方针改变: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顽固派开始实行积极反共路线;
(2)二次阴谋: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又谋划第二次反共高潮;
(3)贻误良机:中共中央早就指示新四军军部应尽早北移,但项英等人行动迟缓,贻误良机。
2.概况:
强令北移,遵令北上,突遭袭击,血战牺牲,军长被扣,副军长被杀。
3.围绕事变的斗争:
(1)蒋介石诬蔑威胁;(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声称将叶挺送交军事法庭审判)
(2)中共的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军部;揭露顽固派阴谋——周恩来题词)
(3)国内民主人士愤怒声讨;
(4)国际进步舆论强烈谴责。
4.结果:
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民主党派要求与共产党积极合作。
(三)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1.枣宜会战:(1940年5月)
(1)背景:日军为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向华中华南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
(2)结果:张自忠壮烈殉国,日军占领宜昌。
2.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初至11月底)
(1)背景:1944年初,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逐渐失利,它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迫切需要打通中国大陆的交通线。
(2)规模:抗战时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3)败因: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
3.外交成果:废除治外法权。(《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独裁统治    (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
2.经济掠夺
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统制:用政治手段统一控制经济活动)
归纳: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对内:积极反共,独裁统治,经济掠夺;
(2)对外:消极抗日,废除治外法权。
四.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百团大战
1.概况: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对日作战。
2.背景:
(1)日本改变侵华方针;(日本诱降)    (2)英美加紧劝降活动;(英美劝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