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广东省高一语文考试题

摘要:D.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快弹:畅快地弹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 铮铮然有京都声 / 苏子愀然B. 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C.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D.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10.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A.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C.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D. 灭六国者,六国也。11.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段文言文是对《琵琶行》这首诗歌的创作缘由作了简要的说明。B.创作缘由不仅是因为送客时听到了美妙的琵琶声,而且更因为琵琶语触动了诗人情怀。C.诗人被贬江洲一直都很郁闷,不遇之情耿耿于怀,遇到老朋友琵琶女后得以解脱。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被排挤的悲苦心情,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控诉。12、翻译(每句3分,共9分)(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2)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
广东省高一语文考试题,标签:高一语文学习方法,高一学习计划,http://www.67xuexi.com
  D.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快弹:畅快地弹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  铮铮然有京都声 / 苏子愀然

  B. 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C.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D.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0.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D. 灭六国者,六国也。

  11.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这段文言文是对《琵琶行》这首诗歌的创作缘由作了简要的说明。

  B.创作缘由不仅是因为送客时听到了美妙的琵琶声,而且更因为琵琶语触动了诗人情怀。

  C.诗人被贬江洲一直都很郁闷,不遇之情耿耿于怀,遇到老朋友琵琶女后得以解脱。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被排挤的悲苦心情,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12、翻译(每句3分,共9分)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2)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3)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1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①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用具体的字词说明。(2分)

  ②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_____  _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___       __。(《锦瑟》)

  (2)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3)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4)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

  田 松

  在我们的大众语境中,“科学的”东西,就相当于“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东西。照此理解,中医要有科学依据,就等于说中医要有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依据。

  中医有科学依据吗?提出这种质问的理由无非是中医的理论与来自西方的解剖学、生理学不能对接,比如中医的经络至今找不到解剖学的依据,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至今写不出分子式,中药药理不能用来自西方的药理学予以解释……言下之意就是:中医没有西医的科学依据!但是,中医为什么要有西医的科学依据呢?

  我们在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具有合理性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科学依据是不是唯一的依据?在科学依据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别的“依据”?比如“经验的依据”或“历史的依据”?人们的生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依靠科学的?

  实际上,在我们绝大多数的日常生活中,科学的重要性是很小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需要了解科学;你能否骑好自行车,并不取决于你是否学好了牛顿力学;中国工匠李春没有学过科学,也能造出赵州桥。对于我们的生活起直接作用的是技术,而技术并不需要有科学在先,完全可以凭借经验的累积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人体是一个接受刺激反应的生物体,一个正常的人在他的生长过程中,会逐渐获得足够的对外界刺激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一个人是否心怀恶意,我们能够一望而知或三思而知,不需要包括科学在内的任何理论的依据就可以根据我们的“经验依据”做出判断,而科学在这些问题上常常是无能为力的。

  最直接的判断依据是经验依据,而历史依据则可以看作是长时段的集体的经验依据。毫无疑问,这个依据是与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比如刀耕火种,从最直观的想象和缺省配置出发.我们觉得它会破坏环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如此,从长时段来看,刀耕火种的民族所生活过的地方应该留下一片片荒山秃丘才对。然而实际上,人类学家看到的却是“一面刀耕火种,一面青山常绿”。也就是说,“刀耕火种破坏环境”这种说法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中医也是这样。

  在中华文明的语境之内考虑,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在理论上,中医有着自己完备的有足够生长能力的思想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套体系与西方现代医学目前所基于的还原论、机械论、决定论的“科学方法”是水火不容的。在实践上,中医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和经验依据,这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远在西方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就已经完善成熟了。为什么要等西医出现、在获得了西医的证据之后,中医才能获得价值、获得意义、获得生存的权利呢?

  相反,按照刘易斯·托马斯①的说法,现代西医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现代西医虽然有科学依据,却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比如四环素,相信上市的时候也经过了临床实验,获得了科学依据,但是十年之后发现,小时候有幸享用这种科学产品的孩子长出了一嘴四环素牙。还有那个著名的“反应停”,只用了几年功夫,就导致了上万名婴儿畸形。当然,科学卫士们会说:“反应停”之所以酿成悲剧,恰恰是因为它上市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如果我们把“充分”理解成足够的时间长度,那么,又有哪一种医术比两千年的中医更加充分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高一语文学习方法,高一学习计划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