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第三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摘要:2)、根本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3)、形成的过程(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过程 :(1)建立:深圳(第一个 1980);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8) 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利条件有哪些?)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年,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决策,中国90年代改革的重点和标志。4)“走出去”战略(20世纪末起)①目的: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②内容:国家鼓励具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特点:①格局: 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开放体系。 ②特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又有哪些区别呢?(见重难点)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背景①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生产积极性,束缚
第三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标签: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67xuexi.com
2)、根本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形成的过程(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过程  :(1)建立:深圳(第一个  1980);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8)
   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利条件有哪些?)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年,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决策,中国90年代改革的重点和标志。
4)“走出去”战略(20世纪末起)
①目的: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②内容:国家鼓励具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特点:①格局: 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开放体系。
           ②特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又有哪些区别呢?(见重难点)
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背景①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不足②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澄清了对市场经济错误认识和模糊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过程
1、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4、中共十五大对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
社会主义阶段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5、到20世纪末,中国已初步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实现国内外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互接互补,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市场机制的优势和缺陷
优势: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缺陷: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破坏性。因此必须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制。
(3)意义:①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推动了现代化建设。②  使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③ 使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二)重难点释疑
1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又有哪些区别呢?
前提不同:前者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完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进行的;后者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丧失的前提下进行的。
性质不同:前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更好地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后者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中国而提出的。
结果不同:前者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后者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发展。
3.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建国初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6年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
    特点和评价:第一,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实践经验,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设想和作法,导致了一系列失误。这两种趋向相互渗透和交织,最终“左”倾错误占了上风,导致“文革”的发生。第二,这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三,总的特点是成就和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第三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