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高三年《岳麓版•历史选修I》•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摘要:(1)平城(今山西大同)的局限:定都已近百年,气候恶劣,生产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地处偏僻,很难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区,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起来,对北魏构成威胁。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2)洛阳的优势:是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原因有:① 倾慕汉族文化: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1)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2)孝文帝认为: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 ② 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1)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高三年《岳麓版•历史选修I》•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轮复习教学案,标签: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67xuexi.com
(1)平城(今山西大同)的局限:定都已近百年,气候恶劣,生产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地处偏僻,很难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区,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起来,对北魏构成威胁。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
(2)洛阳的优势:是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原因有:
① 倾慕汉族文化: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
1)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2)孝文帝认为: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
② 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
1)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
③ 解决粮食供给问题:
1)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 后来,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
2)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④ 地理环境的影响。
1)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
2、情况、经过:公元493年,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
——从平城出发,494年把国都迁到洛阳。 
3、作用: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
4、材料解析:
① 这些史料,说明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决心。当时,平城地偏一隅,经济落后,常受柔然骚扰,对控制中原地区和推行改革十分不便,也不能和黄河流域的汉族地主联系。离开平城,迁都洛阳,就成了孝文帝推行改革实现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② 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甘冒风险,定计迁都,假借南征,迫使鲜卑贵族就范,甚至决心大义灭亲来推进改革,完成迁都之举。
③ 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的行动,为后来北魏在政治上、社会风俗上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实行汉化政策,雷厉风行,移风易俗:改穿汉服,改姓汉姓,与汉族通婚,改说汉话,改行汉制。
孝文帝宣布几条法令: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1、内容、措施:
(1)改说汉语:30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30岁以下、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话,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
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
(2)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3)改用汉姓。公元496年,孝文帝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
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
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孝文帝这些强制性的政策,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许多贵族虽然心怀不满,却也只能执行。    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4)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5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5)孝文帝还延用了汉族的门阀制度。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成4等,并按照门第等级,来确定官职的高低。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从而形成了关陇氏族和代北氏族两大门阀集团。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还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5)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
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高三年《岳麓版•历史选修I》•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轮复习教学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