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高三年《岳麓版•历史选修I》•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摘要:改籍贯: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数间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农民。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胜因:孝文帝迁都后,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1)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2)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3、作用: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① 民
高三年《岳麓版•历史选修I》•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轮复习教学案,标签: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67xuexi.com
改籍贯: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数间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农民。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
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胜因:孝文帝迁都后,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
(1)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
(2)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3、作用: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① 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 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③ 友好交往: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即使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没有间断。
④ 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
4、材料解析:这些史料反映了
① 孝文帝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② 孝文帝从姓氏、服装、语言、婚姻等方面进行改革
——清除了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 
③ 孝文帝对改革非常重视,其主观动机是想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巩固统治。
但在客观上,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各族的融合,作出了贡献,孝文帝是一位有卓见的杰出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
三、历史影响、评价、作用、意义:
——~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1)农牧业的发展。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其原因有:
① 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② 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③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手工业的成就。民间、官府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较大发展,北方青瓷的出现。 ——原因主要是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其原因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
北魏的贵族的大都经商:一方面说明了商业的活跃,另一方面说明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2、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政权的封建化。
通过改革,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起同期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鲜卑族的汉化程度是最高的。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废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
——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
即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和固定。后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适应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鲜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风俗习惯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1)生活习惯的汉化: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小结: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1)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2)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胜因:成功
(1)国家强制推行力度大
(2)顺应历史潮流: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3)知人善任,策略得当,减少了阻力,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

☆ 习题点拨
一、阅读与思考:
与汉服俑较为相似,因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一项措施就是改鲜卑服为汉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高三年《岳麓版•历史选修I》•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轮复习教学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