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21:05:23] 来源:http://www.67xuexi.com 高一语文教案 阅读:850次
一、内容分析
全文共七段,主要写了三方面内容。
第一至三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四至六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七段是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字千里。
二、引用与比较
全文大量引用了我国古代诗歌中含有“木叶”“树叶”“落木”“木”等词语的诗句,并分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来说明道理。
比较的对象有:“木叶”与“树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木”与“树”。
下面以“木”与“树”的比较作简要分析:
树木叶一致,繁茂排斥,越来越少,无颜色褐绿色透着黄色触觉湿润干燥感受空阔、疏朗、较单纯饱满
三、文中诗句例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是说秋风—起,洞庭湖掀起波澜,树叶纷纷落下。袅袅:秋风摇木貌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临江王节士歌》)
节士:有节操的人。月浦:月光映照的水滨。
3.后皇嘉树,橘徕服今。(《橘颂》)
后皇:指天地。徕:来。全句大意是: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
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
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
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犹言山头。系游人滞留之地。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6.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今极浦。(《哀江南赋》)
涔阳近湘水,极浦:最远的水滨。全句大意是:辞别洞庭湖时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离开涔阳极远的水边,走上了出使西魏的征途。
7.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
全句大意是:秋风瑟瑟,树叶象海水一阵一阵荡漾着悲凉。
8.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饮马长城窟行》)
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9.午阴嘉树清圆(《满庭芳》)
这句是说:正午的时候,太阳光下的树影,又清晰,又圆正。
10.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美女篇》)
妖,艳丽。闲:同“娴”,雅。歧路,岔路。冉冉:动貌。翩翩,动作轻盈的样子。
四、拓展思考
(一)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下列诗歌中“乌(鸦)”“昏鸦”“寒鸦”的形象特征。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下列诗歌中“轻舟”“孤舟”“扁舟”的形象特征。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五、作者林庚
林庚(1910—),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代诗人。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任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至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至今。其后出版的诗集有《夜》(1933)、《春野与窗》(1934)、《北平情歌》(1936)、《冬眠曲及其他》(1936)、《林庚诗选》(1985)等,曾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以及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主要著作:《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中国历代诗歌选》《天问论笺》《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
学生作文
论《三国演义》与《红楼梦》之殊异
高一(3)于宗明
《三国》、《红楼》皆万世作,传数代。览毕,得殊异者,思久,得曰:佳三国,而非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