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18:08:01] 来源:http://www.67xuexi.com 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习 阅读:85769次
二让学生边读书,边识字,把字音读准确,并初步理解字、词的意思。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这句话点出了“字”在文章中的基础作用,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识字为先决条件,教会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识字途径的增多,生字表上的字对学生来说并不都是生字,应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对待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仍以《爱如茉莉》一课为例,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可以进一步提出自学要求:(1)读课文,遇到“茉莉陶”等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嗔怪”、“幽香”、“莫名其妙”等词语的意思。在学生自学之后,可以借助生字表检查字音,借助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读通训练落到实处。读通课文是培养阅读能力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完成“五不”的要求,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回读,停顿恰当,有畅达感和节奏感。要达到这些要求,学生必须集口、眼、耳于一体,集中心思地读。教师还要作必要的读通检查。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读通了课文,读准了字音,初步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可以进行字形教学,即通过描红、仿影、临写进行写字训练。
(二)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要重视读中指导,充分发挥教师朗读的示范作用。有些章节学生读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作示范,“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张章献语)。台湾有位语文教育专家,有人向他讨教怎样才能教好语文,他的回答很简单“跟我读”。“跟我读”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包孕了丰富的教育内涵:其一,“跟我读”,“我”要会读,且能够读好。其二,“跟我读”,是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对一些学生不易把握且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要进行特殊的范读处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中含着的意思读出来,让他们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其三,“跟我读”,也是互相朗读,是师生“对话”的一种形式,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曾国藩曾如此描述读书心得:“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己,庶渐渐可入佳境。”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
二研读重点词语,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也就是说感悟词语要联系语言环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比如,《水》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母亲为什么把“渴”说成是“饿”呢?是值得玩味的。
三让学生在读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读出情趣和理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见《课程标准》)前者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趣,后者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理趣。感悟的过程是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需要认知的参与,需要情感的参与,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比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冰心奶奶为什么不到游人多的地方找春天,而“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这是一个既能让学生读出情趣,又能让学生读出理趣的问题。其一,少年儿童朝气蓬勃,充满生命的活力;其二,儿童多处春光美;其三,海棠是自然的春光,儿童是人一生中最美的春光;其四,有童心,有爱心,就有了一切!
四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把握住文章的脉络,明白作者的思路即可,着力点可以放在读写的结合上。第一,着眼于写法的迁移。每篇课文视其自身的特点以及该阶段作文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以及有效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比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的第一段主要写地球和火星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可以让学生模仿写话:“我和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一起,一起,甚至。”第二,着眼于语言的重组和扩展。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语句,如何让范文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既要注意“学文如聚沙”的渐进性;又要注意“反复习染”的有效性,可以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活学活用课文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生动语言。如教学完《爱如茉莉》,教师可以编成小诗——“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爱是妈妈羞红的脸,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让学生诵读及续写。第三,着眼于内容的生发。大家知道,习作内容无所依附,学生的练笔就必然落空。内容的生发点往往在课文的省略处、可变处、升华处……抓住它可以“借题发挥”。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可以让学生读读下面几句名言——“无论对任何困难,我绝不屈服(居里夫人)”、“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想想海伦·凯勒成长的故事,尝试着写一句自我勉励的话,并署上自己的名字。袁枚说得好“但肯寻诗便有诗”,我们老师只要有了训练意识,只要肯“寻”,每篇课文都能找到好的读写结合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