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一次函数概念、知识点及练习题

摘要:函数和不等式解不等式的方法:从函数的角度看,就是寻求使一次函数y=kx+b的值大于(或小于)0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从函数图像的角度看,就是确定直线y=kx+b在x轴上(或下)方部分所有的点的横坐标所构成的集合。[6]对应一次函数y=kx+b,它与x轴交点为(-b/k, 0)。当k>0时,不等式kx+b>0的解为:x>-b/k,不等式kx+b<0的解为:x<-b/k;当k<0的解为:不等式kx+b>0的解为:x<-b/k,不等式kx+b<0的解为:x>-b/k。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1)以二元一次方程组ax+by=c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a/b)x+c/b的图像相同.(2)二元一次方程组a1x+b1y=c1, a2x+b2y=c2的解可以看作是两个一次函数y=(-a1/b1)x+c1/d1和y=(-a2/b2)x+c2/d2的图像的交点.方法小结把方程组中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改写成一次函数的形式,然后作出它们的图像,找出两图像的交点,即可知方程组的解。区别和联系区别:二元一次方程有两个未知
一次函数概念、知识点及练习题,标签:初二数学学习方法,初二学习计划,http://www.67xuexi.com

  函数和不等式

  解不等式的方法:从函数的角度看,就是寻求使一次函数y=kx+b的值大于(或小于)0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从函数图像的角度看,就是确定直线y=kx+b在x轴上(或下)方部分所有的点的横坐标所构成的集合。[6]

  对应一次函数y=kx+b,它与x轴交点为(-b/k, 0)。

  当k>0时,不等式kx+b>0的解为:x>-b/k,不等式kx+b<0的解为:x<-b/k;

  当k<0的解为:不等式kx+b>0的解为:x<-b/k,不等式kx+b<0的解为:x>-b/k。

  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1)以二元一次方程组ax+by=c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

  y=(-a/b)x+c/b的图像相同.

  (2)二元一次方程组a1x+b1y=c1, a2x+b2y=c2的解可以看作是两个一次函数

  y=(-a1/b1)x+c1/d1和y=(-a2/b2)x+c2/d2的图像的交点.

  方法小结

  把方程组中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改写成一次函数的形式,然后作出它们的图像,找出两图像的交点,即可知方程组的解。

  区别和联系

  区别:二元一次方程有两个未知数,而一次函数只是说未知数的次数为一次,并未限定几个变量,因此二元一次方程只是一次函数中的一种。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描绘出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这些点都在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象上。如方程2x+y=5有无数组值,像x=1,y=3;x=2,y=1;…以这些解为坐标的点(1, 3),(2, 1)…都在一次函数y=-2x+5的图象上。

  (2)在一次函数图象上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如在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上任取一点(3, -1),则x=3,y=-1一定是二元一次方程x+y=2的一组解。[3]

  函数的由来

  “函数”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茨在17世纪首先采用的,当时莱布尼茨用“函数”这一词来表示变量x的幂,即x2,x3,….接下来莱布尼茨又将“函数”这一词用来表示曲线上的横坐标、纵坐标、切线的长度、垂线的长度等等所有与曲线上的点有关的变量.就这样“函数”这词逐渐盛行.

  在中国,古时候的人将“函”字与“含”字通用,都有着“包含”的意思,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近代科学的先驱者李善兰给出的定义是:“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中国的古代人还用“天、地、人、物”4个字来表示4个不同的未知数或变量,显然,在李善兰的这个定义中的含义就是“凡是公式中含有变量x,则该式子叫做x的函数.”这样,在中国“函数”是指公式里含有变量的意思.

  瑞士数学家雅克·柏努意给出了和莱布尼茨相同的函数定义.1718年,雅克·柏努意的弟弟约翰·柏努意给出了函数了如下的函数定义:由任一变数和常数的任意形式所构成的量叫做这一变数的函数.换句话说,由x和常量所构成的任一式子都可称之为关于x的函数.

  1775年,欧拉把函数定义为:“如果某些变量:以某一种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即当后面这些变量变化时,前面这些变量也随着变化,我们把前面的变量称为后面变量的函数.”由此可以看到,由莱布尼兹到欧拉所引入的函数概念,都还是和解析表达式、曲线表达式等概念纠缠在一起.

  首屈一指的法国数学家柯西引入了新的函数定义:“在某些变数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一经给定其中某一变数的值,其它变数的值也可随之而确定时,则将最初的变数称之为‘自变数’,其它各变数则称为‘函数’”.在柯西的定义中,首先出现了“自变量”一词.

  1834年,俄国数学家罗巴契夫斯基进一步提出函数的定义:“x的函数是这样的一个数,它对于每一个x都有确定的值,并且随着x一起变化.函数值可以由解析式给出,也可以由一个条件给出,这个条件提供了一种寻求全部对应值的方法.函数的这种依赖关系可以存在,但仍然是未知的”.这个定义指出了对应关系。即条件的必要性,利用这个关系以求出每一个x的对应值.

  1837年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认为怎样去建立x与y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无关紧要的,所以他的定义是:“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总有一个完全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y是x的函数.”

  德国数学家黎曼引入了函数的新定义:“对于x的每一个值,y总有完全确定了的值与之对应,而不拘建立x,y之间的对应方法如何,均将y称为x的函数.”

  上面函数概念的演变,我们可以知道,函数的定义必须抓住函数的本质属性,变量y称为x的函数,只须有一个法则存在,使得这个函数取值范围中的每一个值,有一个确定的y值和它对应就行了,不管这个法则是公式或图象或表格或其他形式.

  由此,就有了我们课本上的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练习题】

  1.一次函数y=-5x+3的图象经过的象限是( )

  A.一、二、三  B.二、三、四  C.一、二、四  D.一、三、四

  2.若一次函数y=(3-k)x-k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k>3  B.0<k≤3  C.0≤k<3  D.0<k<3

  3.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x+1平行,且过点(8,2),那么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

  A.y=-x-2  B.y=-x-6  C.y=-x+10  D.y=-x-1

  【参考答案】

  1.D

  2.A

  3.C

上一页  [1] [2] [3] 


Tag:初二数学初二数学学习方法,初二学习计划初中教育 - 初二学习 - 初二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