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21:05:23] 来源:http://www.67xuexi.com 高三历史教案 阅读:850次
12.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经历了一个跳跃式的、加速度的发展过程。1500年后的16、17世纪其雏形已经显现,在19世纪中后期的短时间内初步形成,后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更短的时间内最终形成。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雏形显现”、“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历史条件。(13分)
(1)雏形显现: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时代的开始,引起了商业革命,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4分)
(2)初步形成: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世界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
展。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轮船等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使长途运输变得更加方便。在资本主义侵略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6分)
(3)最终形成: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阶段的到来,各帝国主义国
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和资本输出,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分)
13、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概述其在唐、宋、明、清等主要朝代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反映的主要时代特征。(13分)
(1)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繁荣。
(2)北宋发展:实行三级考试,严格考试程序,减少考试科目,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3)明朝僵化:实行八股取士。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封建社会的衰落。
(4)清朝:科举制度遭到强烈反对,最终被废除。反映了封建社会与封建制度的衰败。
14.两汉时期在探索自然现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出现了以王充和董仲舒为代表的两种观点,简要指出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内容。在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上,战国时期有怎样的观点?结合战国至隋唐时期利用自然的史实简要分析这一观点,指出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带来的影响以及启示。
(1)东汉王充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他反对天人感应说;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4分)
(2)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分)如都江堰的修建,化水害为水利,大运河的开凿,加强南北的联系,这都造福人类。(2分)但是秦汉时期关中地区过度开垦,使森林破坏严重,黄河开始泛滥;随唐时期江南地区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了不利影响。(2分)
(3)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分)
问答题精选(八)
1.二战结束后,亚洲经济发展面临什么机遇?(4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与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不同状况与结局?(8分)从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教训?(2分)
面临的机遇: 二战后,世界局势趋于稳定;亚洲各国摆脱民族危机,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进行。(4分)
不同状况和结局: 60年代起,韩国、新加坡把握机遇,先是引进外资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后适时调整经济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到七八十年代,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并实现了工业化。(5分)
中国经济发展由于受左倾错误以及十年文革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倒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3分)
历史教训:只有利用一切机遇发展经济,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并实行开放政策,才能增强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2分)
2.分析二战后欧洲和亚洲(除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通过比较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不同特点:经济发展基础不同:西欧基础好,起点高;亚洲国家大多在二战后实现民族独立,长期受到西方控制和掠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经济发展速度有较大差异:50~70年代西欧经济发展普遍较快;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发展速度有较大差异:如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末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增长,8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经济持续增长。
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亚洲国家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密集型产业,或利用本国资源优势,发展石油产业;西欧国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经济发展科技含量高。
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不同:西欧国家利用马歇尔经济援助,亚洲国家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
经济发展影响不同:西欧经济发展冲击美国霸主地位,亚洲经济发展增强第三世界力量。
启示: ①经济基础不同的国家可以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发展本国经济; ②加强对外合作,参与国际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③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立足于本国国情。
3.美苏两极格局中的基本矛盾有哪些?这些矛盾的发展变化是如何推动两极格局解体的?在两极格局下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
基本矛盾及推动两极格局解体:美苏矛盾(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矛盾):美苏争霸愈演愈烈,拖垮了苏联经济,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资本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要求摆脱苏联的控制,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第三世界国家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矛盾: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12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