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

摘要: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使生产力有重大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市场形成和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兴起成为商品经济发展重要标志。(4分)军事: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战争越来越残酷;(2分)水平越来越高,出现了军事专著。(2分)总体趋势:统一的进程加快;封建化进程加快(4分)7.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后,“除了技术不发展的情况以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都具备,”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在发生“本质的变化”,生产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但是我们的教材对上述观点,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教材评价上述观点。理由:①到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的萌芽仍局限在江南、广东少数手工业部门中;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存在、发展缓慢。②普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妇织”,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广大小农很少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清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国内外市场条件不具备;地主商人的钱财一般不用于扩大手工业,资金不足。③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经济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④封建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标签: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67xuexi.com
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使生产力有重大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市场形成和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兴起成为商品经济发展重要标志。(4分)
军事: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战争越来越残酷;(2分)水平越来越高,出现了军事专著。(2分)
总体趋势:统一的进程加快;封建化进程加快(4分)

7.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后,“除了技术不发展的情况以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都具备,”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在发生“本质的变化”,生产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但是我们的教材对上述观点,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教材评价上述观点。
理由:①到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的萌芽仍局限在江南、广东少数手工业部门中;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存在、发展缓慢。②普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妇织”,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广大小农很少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清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国内外市场条件不具备;地主商人的钱财一般不用于扩大手工业,资金不足。③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经济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④封建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手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如果答出早期雇佣工人和早期的资本家尚未完成形成阶级也可以)(12分)
评价:材料中的观点夸大占很少数的先进经济因素;用局部先进地区、行业、部门来代替全国;用片面的、非主流的情况,掩盖了整体的、主流的情况。所以教材对上述观点持否定态度(2分)

8.概述隋唐和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共同原因。
情况: 隋唐时期: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固定的交易时间,政府管理和商业设施完备(2分)。长安、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2分)。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有很大发展,扬州和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1分)。扬州是当时江南物产主要集散地,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天下之最,扬为首”的说法(1分)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广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2分)。全国出现了一批较大的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则是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物产(2分)。
共同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1分)②交通发达,南北经济交流频繁(1分)③政府推行有利于商贸发展的政策(1分)

9.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
 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2分)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2分)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3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1分)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3分)
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1分)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2分)

10.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繁荣时期,其中人本思想(重视人、肯定人的权利、价值)就是春秋战国文化的闪亮明珠。根据所学知识,就主要思想家在治国方略、人际关系、教育、用人方面的人本主张各举一例(4分),并分析产生人本思想的历史背景。(6分)
主张: 1.治国方略:如老子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宽刑薄税。墨子主张“非攻”,韩非“以法为本”。)2.人际关系: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3.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4.用人:墨子尚贤。(评分说明:治国方略、人际关系、教育、用人等各举例1即可,4分。)
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和生产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2.社会大变革时期,没落的奴隶主和新兴地主为维护其统治都需争取民众支持。3.人民反抗斗争也使统治者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性。4.频繁的争霸战争也突出了民众的作用。5.小生产者反对战争,渴望安定。(评分说明:任答3点,其它言之成理的亦可,6分。)

11.(共15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立了—套较为完整严密的监察制度,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最早形成于何时?列举史实说明。(1分)
(2)两汉时期监察制度有什么变化?(4分)
(3)北宋时期该制度又有何新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3分)
(4)明朝初年政府是怎样实行监察制度和整饬吏治的?其作用如何?(3分)
    (5)综观上述制度的演变,你认为有何特点与作用?(4分)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1分)
(2)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4分)
(3)北宋在地方各州设立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原因:唐朝后期以来潘镇节度使权力过大,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统治者为防止重蹈覆辙采取这—措施。影响:使知州和通判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或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
    (4)明朝初年在地方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还制定《大明律》,增加了经济立法,对官员的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其作用在于加强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3分)
    (5)特点: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监察的程度越来越严密。(2分)
    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2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Tag: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