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

摘要:(2)宋代发展为理学,即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开成新儒学。它长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3分) (3)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是非观。(2分)揭露道学家虚伪。(1分) (4)黄宗羲,对晚清民主革命有一定影响;顾炎武,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王夫之,他的思想闪烁革新光芒。(3分) 3.(14分>我国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在中央,削夺相权,强化皇权;二是对地方,分权制约,集大权于中央。结合明、清有关史实,分析这两种趋势的表现及其后果。表现:①明初统治者在中央废丞相,设立六部分理朝政,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直接控制厂卫机构,监视百官,镇压人民。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掌行政、司法、军政,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6分) ②清初,在中央,沿用明制,设内阁和六部;后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在地方,全国分设十八个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管理地方,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6分) 结果:明、清这种趋势,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标签: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67xuexi.com
(2)宋代发展为理学,即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开成新儒学。它长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3分)
    (3)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是非观。(2分)揭露道学家虚伪。(1分)
    (4)黄宗羲,对晚清民主革命有一定影响;顾炎武,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王夫之,他的思想闪烁革新光芒。(3分)

3.(14分>我国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在中央,削夺相权,强化皇权;二是对地方,分权制约,集大权于中央。结合明、清有关史实,分析这两种趋势的表现及其后果。
表现:①明初统治者在中央废丞相,设立六部分理朝政,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直接控制厂卫机构,监视百官,镇压人民。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掌行政、司法、军政,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6分)
    ②清初,在中央,沿用明制,设内阁和六部;后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在地方,全国分设十八个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管理地方,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6分)
    结果:明、清这种趋势,极大地加强了皇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

4.回答:(1)战国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特点? (2)唐朝我国商业发展又呈现出哪些新特点?(3)明清时期,商业发展中出现了哪些新现象?(4)古代商业发展共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①开始出现封建城市;商业活动主要在当时的大城市中进行。②经销的不少产品是服务于社会上层的奢侈品。③广大农村仍处于自给自足状态。④还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商品经济。
(2)①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管辖非常严格,有时间和地点限制。②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柜坊。在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出现了夜市。③广大农村里,包括偏远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④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城市。⑤商业城市向南方发展,扬州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5分)
(3)①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品种增多。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③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④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⑤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5分)
(4)商业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基础上的。(3分)而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3分)

5.有史学家认为,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经过了“睁眼看世界”、“走出国门看世界”和“仿洋改制看世界”三个历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简要分析经过每个历程的主要原因。(2)简要评述三个历程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
(1)主要原因:“睁看眼世界”——受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一批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国外历史、地理,总结失败的教训,寻找御敌的方法。“走出国门看世界”——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统治集团为挽救统治,进行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仿洋改制看世界”——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马关之辱和瓜分狂潮,使中国人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耻辱感,先进的中国人把认识世界与变法维新结合起来。
(2)实践及结果:林则徐在广州设立译馆,编译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的作用。清政府陆续派官吏常驻外国,并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创立了一批近代的军事、民用工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维新派大力宜传学习西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终因戊戌政变而失败。戊戌变法在当时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6.(1)1840~1949这百余年间,关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最伟大的两大历史行动是什么?(2)这两大历史行动的历史成果是什么?(3)这两大成果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
(1)①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领导的辛亥革命②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伟大成果: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①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愿望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一些自由和权利,思想得到了一定的解放,民主共和观念开始被国人所重视,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中国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中国人民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从中共“七大”到中共“八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共分别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来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向前发展的?(14分)
(1)1945年春,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确立争取抗战胜利的总任务,并适时开展大反攻,抗战胜利。(2分)
    (2)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解决,由于蒋美勾结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通过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进行争取和平民主斗争,并通过三年人民解放战争,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成立了新中国,赢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4分)
    (3)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革命胜利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会会明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拟定了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从而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建国后,采取措施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并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4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Tag: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